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貧苦的家庭。父母是英國移民的后裔,他們以種田和打獵為生。小時候,林肯幫助家里搬柴、提水、干農活等。
1816年,林肯全家遷至印第安納州的西南部,開荒種地為生。9歲的時候,林肯年僅36歲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一年后,父親與一位名叫莎莉·布什的善良開明的女性結婚。繼母慈祥勤勞,對待丈夫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對小林肯充滿愛心,林肯也敬愛后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于家境貧窮,林肯只上了四個月的小學。為了學習,他到處借閱書籍,經常以苦力勞動換取書籍、報刊進行閱讀。買不起本子練字,就在平整的墻面上書寫。以此漸漸積累了包括詩歌、法律、傳記在內的大量知識,此外,他還自學了幾何。
18歲那年,身材高大的林肯為一個船主所雇傭,作為船員順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達新奧爾良。25歲以前的林肯沒有固定的職業,為了維持家計。他當過俄亥俄河上的擺渡工、種植園的工人,以及店員和石匠等。成年后,因為精通測量和計算,他成為一名當地的土地測繪員,常被人們請去解決地界糾紛。在艱苦的勞作之余,林肯始終是一個熱愛讀書的青年,經??磿胶芡?。在青年時代,林肯通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讀了《美國歷史》,還讀了許多歷史和文學書籍。
1834年,在一場政治集會上林肯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于抨擊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同年8月,25歲的林肯作為輝格黨人當選為伊利諾伊州議員并連任三屆至1842年,同時管理鄉間郵政所,并從事土地測量。
1836年,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后在斯普林菲爾德與人合伙開辦律師事務所。不久,林肯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在經歷了幾次競選失敗后,1846年,37歲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847年,林肯作為輝格黨的代表,參加了國會議員的競選,獲得了成功,第一次來到首都華盛頓。在此前后,關于奴隸制度的爭論,成了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這場爭論中,林肯逐漸成為反對黑奴主義者。他認為奴隸制度最終該消滅,首先應該在首都華盛頓取消奴隸制。代表南方奴隸主利益的蓄奴主義者則瘋狂地反對林肯消除奴隸制。
1850年,美國的奴隸主勢力大增,林肯被迫放棄國會議員的身份,繼續做回了律師。1856年,林肯因強烈反對擴大奴隸制而退出輝格黨,參加新成立的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并很快成為該黨主要領導人。
1858年6月16日,林肯在同道格拉斯競選總統時發表了《家庭糾紛》的演說。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為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制的國家領導權,他們發動了叛亂。南方11個州先后退出聯邦,宣布成立“美利堅聯盟國”,并制訂了新的憲法,選舉新總統。
1861年4月12日,南方同盟軍炮轟位于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的聯邦軍據點薩姆特要塞,揭開內戰的序幕。4月15日,林肯下令征召志愿軍為維護聯邦統一而戰,南北戰爭爆發。
南北戰爭打響后,林肯總統當機立斷,不僅擴大了總統戰爭權力,而且還下令在部份地區中止公民人身保護令特權。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 ,規定每個美國公民只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后就成為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1862年9月,林肯親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草案)》。
1863年1月1日,正式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南軍的戰斗力,也使北軍得到兵源。
1863年,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綱領性口號,從而使戰爭成為群眾性的革命斗爭。4月,聯邦軍總司令格蘭特實行了新的進攻計劃,先摧毀了要塞周圍的各個據點,然后包圍了維克斯堡。海軍也來助戰,從陸地和水上同時進攻,猛烈炮擊要塞,震耳欲聾的炮聲一直響了47天之久。7月1日到3日,雙方在華盛頓以北的葛底斯堡展開了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斗。雙方激戰了三天三夜。7月4日,困守要塞的南軍彈盡糧絕,被迫投降,北軍重創南軍,使南軍損失了3.6萬人,從此北軍開始進入反攻,而南軍只有防守了。
由于林肯在美國內戰的卓越功績,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叛軍首都里士滿。4月9日,叛軍總司令羅伯特·愛德華·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小村向格蘭特投降。歷時四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也就是在南方軍隊投降后第5天,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總統包廂看戲時,同情南方的演員約翰·威爾克斯·布斯趁總統保鏢離開之時用槍擊中了林肯的頭部。
雖然林肯在被擊中后沒有立即鏢死亡,他的夫人也一直在身邊鼓勵他:“活下去,你必須活下去!”,但是在1865年4月15日上午7時,亞伯拉罕·林肯與世長辭,年僅56歲。 ?5月4日,林肯下葬于橡樹嶺公墓。
在南北戰爭中,林肯政治策略的中心是維護聯邦的統一。在他的心目中,“聯邦意味著自由的政府、民存、民治、民享的政府?!彼J為內戰應把拯救聯邦、恢復國家的統一作為最高奮斗目標,他的這一態度一直堅持到內戰的勝利結束為止。在內戰初期,林肯回避奴隸制問題,到內戰中期他發表《解放宣言》,直至內戰后期對南方叛亂政府和軍隊采取寬容政策,都是服從于聯邦統一這一最根本的目的。內戰初期,廢除奴隸制與維護聯邦統一孰先孰后,成為美國朝野爭論的焦點。林肯與反對派(激進派和廢奴主義者)在這問題上的看法有著很大的分歧。反對派認為應先解放南方各州黑奴,然后平叛。林肯則從考慮國家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認為維護聯邦的統一是一首要問題,在1861年7月4日致國會咨文中,他強調“聯邦不可分”。國會參眾兩院比較贊同林肯的觀點,隨后一致通過關于戰爭目的的決議。宣稱戰爭“不是為了任何征服或者鎮壓目的,不是為了推翻或干涉南部諸州的權利和現存制度,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保存聯邦”?!熬S護聯邦統一”成為林肯政府的綱領口號,成為南北戰爭的至上目標?;谶@個目的,對奴隸制問題林肯采取回避態度。他認為:“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一個奴隸,我愿意這樣做;如果這是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隸,我也愿意這樣做?!痹诋敃r的情況下,聯邦是唯一能團結最大多數人的旗幟,也是唯一能導向勝利的旗幟。面對美國當時的現實狀況和客觀形勢,林肯采取回避奴隸制的策略是明智的。它服從并有利于維護聯邦統一這一中心目的。
在戰爭第二階段,林肯改變了回避奴隸制的策略,毅然宣布解放奴隸。1862年9月22日,林肯親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草案)》。1863年1月1日正式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美利堅聯邦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南軍的戰斗力,也使北軍得到雄厚的兵源。內戰期間,直接參戰的黑人達到18.6萬人,他們作戰非常勇敢,平均每三個黑人中就有一人為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北戰爭行將結束時,激進派認為應當把南方參加叛亂的各州“當作被征服地區來看待,并且把新人移到那里,而把叛亂者驅逐出去”,林肯反對激進派的主張,認為南部各州在法律上從來沒有脫離聯邦,而只是由于發動和參加叛亂暫時中斷與聯邦的聯系。他對叛亂分子采取寬容態度,也始終是圍繞維護聯邦統一這一中心目標。在1863年大赦宣言中,林肯提出:“一切參加叛亂的人,只要它宣誓表示效忠并且廢除奴隸制度,就可獲得赦免,發還沒收的全部財產(屬于奴隸的財產除外),恢復被剝奪的政治權利?!边@一措施對在戰爭中刀兵相見的敵人而言,是相當寬容的。
美國內戰爆發時,南北雙方都有一定糧食貯備,軍糧供應不感匱乏,同時都認為戰爭不可能曠日持久,所以彼此都沒有引起注意.當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時,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北方,開始感到糧食給養的困難,為此林肯與國會通力合作,在1862 年5月20日頒布了《宅地法》,它規定:凡在西部耕種無主土地連續5年,年滿21歲的公民,只需繳10美元的證件費就可以獲得160英畝的土地,土地歸個人所有。這是林肯政府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法,解決了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未能徹底解決的西部土地問題,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種解放生產力的創舉,也從根本上阻止了南方奴隸制向西部擴張。這一法令的頒布,立刻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和移民紛紛進入西部原野沃土。隨著移民的增加,西部土地的開發也日新月異,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農場和牧場大量出現。
林肯政府為了發展農業,在方針政策調整后,立即著手采取具體措施,他抓的關鍵是科技,一方面在農業上大力推廣機械化農具,所以在內戰結束時,全聯邦的收割機、割草機等等達幾十萬臺之多。另一方面是大量推廣化肥,這樣既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高優越條件,又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民從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成為兵源補充的重要來源。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畜牧業也伴隨著發展起來,這樣既為工業提供了原料和食品,又促進了農產品和畜產品工業的成長,結果為供應前線給養和繁榮市場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部的開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使工業有了可靠的原料、材料、糧食供應條件;工業品的銷售又因戰爭急需得到極大刺激。工業領域中礦業生產也增速明顯,而且在質量上也可同歐洲各國相匹敵。與此同時,燃料工業也因重工業的發展而興起。
1862年,林肯政府簽署《太平洋鐵路法案》,成為橫貫北美大陸的大動脈。這樣極大地擴大了國內市場,并把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吸引到世界貿易方面來。其次,內河航行也迅速發展,特別是伊利運河和五大湖上的航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
林肯政府為保護工商業的發展,不斷加強保護關稅的措施:1861年國會通過莫里爾關稅法,對入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1862年國會又通過關稅法,把平均稅率提高47%;1864年林肯政府把入口稅提到54%的高度。由于關稅率的不斷提高,有力地保護本國工商的發展。與此峮同時,聯邦政府也調整了國內稅收,為打擊發戰爭財的不法商人,向他們征收所得稅,規定凡年收入在600美元以上者,必須交納5%的所得稅,后來把征收所得稅擴大到每個公民,從此公民繳所得稅成為慣例,延續至今。林肯政府除靠征收所得稅增加收入外,還采取了三項解決財政困難措施:一是國會于1861年宣布停止硬幣支付,以此保證黃金儲備,穩定國庫基金。二是1863年國會通過國家銀行法,建立國家銀行制度,規定其職能是負責管理國庫;發行政府公債;對各州銀行實行監督;批準州銀行發行紙幣;責成各類銀行購買規定數額的政府公債,并向國家銀行交10%的稅收。這些措施既統一了全國的財政金融管理,又排除了私人金融對國家財政的干擾。三是國家發行4億5千萬綠背紙幣,代替硬通貨在市場上流通,起支付款項作用。通過這一系列辦法,聯邦政府基本上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從而在根本上保證工商業的發展。
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美國內戰期間林肯對國家的領導主要體現在軍事上。林肯在戰爭前曾竭盡全力防止戰爭的爆發,但在內戰爆發后,對戰爭表現出堅定不移進行到底的態度。這也是基于他維護聯邦統一這一根本目的所決定的。戰爭初期,北方軍隊慘敗,國內許多人要求停戰和解,但林肯力排眾議,堅持繼續作戰。
戰爭期間,林肯參與了重大戰略和戰役計劃的制訂和指揮工作,甚至沒有忽略具體的細節。林肯雖不是軍人出身,缺乏實際指揮作戰的經驗,但他通過國會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軍事著作,諳熟拿破侖的軍事思想和馮克·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理論。林肯融合兩家之長,不墨守成規,因時因地作出戰略決斷。戰爭前期林肯制定了“尋敵作戰,采取攻勢”的戰略方針。林肯認為應以南方軍隊為打擊目標,而不要以南方首都里士滿為目標,消滅敵人有生力量。1861年—1863年北軍的敗退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米德將軍在1863年6月葛提斯堡重創羅伯特·愛德華·李的軍隊,正是林肯戰略原則的重要體現。戰爭中后期,林肯開始集中優勢兵力,實行“鉗型夾擊,全面反攻”的戰略方針。格蘭特和米德兩將軍在東線揮師南下,薩爾曼和托馬斯在西線配合南下部隊。東西兩戰區在葛提斯堡和維克斯堡幾乎同時取得決定性勝利。1865年3月28日在林肯親自主持下,召開一次高級將領緊急會議,決定最后采取緊縮包圍、南北同時發動進入的戰略方針。格蘭特和薩爾曼兩線夾擊,迫使聯邦政府放棄里土滿,最終合圍羅伯特·愛德華·李的殘部,結束了美國內戰。林肯的戰略決策表現出他指揮戰爭、駕馭全局的才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不朽功勛。
美國南北戰爭以美國北方的勝利而結束。林肯政府在面對歐洲列強所設置的障礙時,適當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變內戰為革命戰爭,是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林肯政府在堅持目標堅定的前提下,其外交政策也有靈活機變的特點。
(一)挫敗南部同盟的“棉花外交”,消除英法干涉的借口。美國內戰是由力量并不占優勢的南方挑起的,它依仗的就是手中握有一張對英法很重要的王牌—棉花,因為美國南方奴隸主看到英法等國對其棉花的依賴,所以大力開展“棉花外交”,英法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必然要給其援助,以此給北方政府設置阻力。面對英法對南部同盟的支持,林肯采取了“封鎖”和“取代”兩種政策,適時地挫敗了“棉花外交”,避免了英法直接干涉內戰。所謂“封鎖”就是封鎖???,禁止南方船只出入,以切斷南部對外貿易和進口軍用物資及其它供應的來源。這一措施曾使英法嚴重不滿,英國公使甚至揚言要以武裝干涉威脅北方。對此,林肯政府宣告:美國并不禁止外國船只出入港口,只是禁止南部同盟的私掠船。這樣,北方政府既達到封鎖南方船只出入的目的,又讓美國南部的棉花仍能通過外國船只運往英法,遂使英法覺得這種封鎖并沒有絕對損害他們的利益,因而也就沒有必要輕率地對美國內戰進行直接的武裝干涉。所謂“取代”政策就是用“小麥”來取代“棉花”。美國內戰期間,英國谷物歉收,而美國小麥豐收,林肯果斷地作出向英國出口小麥的決定。據統計,英國從美國進口的小麥和面粉在1862年竟高達4000萬蒲式耳,而1859年僅為79.2萬蒲式耳。林肯政府這一舉措幫助英國度過了糧荒,為此英國自然不愿失去北方這塊“糧食供應地”,更不愿輕易同美國發生戰爭。北部以“小麥”代替南部“棉花”這一招,使林肯政府在外交上占了上風,于是南部同盟原先所打出的棉花王牌,便由此失去了效力。
(二)制定和貫徹“一個時期只能打一場戰爭”的政策方針。1861年的“特倫特號”事件的發生使美英關系異常緊張,戰爭一觸即發,美國民眾強烈要求北方政府對英宣戰。但林肯正確地估計了北方的實力與國際形勢,果斷地采取了退讓政策,并向英國聲明:“美國政府將愿意釋放被捕的南方特使,并愿意賠償損失”,這是林肯出于政策上的考慮而采取的明智之舉。林肯認為:“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大戰,我們不愿同時進行兩場戰爭。不過,到頭來吃虧的只會是英國”。他不失時機地、巧妙地避開了第二場戰爭,又一次化解了與英國的沖突,而沒有給英國干涉美國內戰提供借口和機會。這種退讓不是屈服,其策略成功之處是使北方政府避免了同時進行兩場戰爭而被拖垮的危險。
(三)貫徹親俄反英法政策,有效地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沙俄在克里木戰爭失敗后,與英法關系不和,常處于臨戰狀態:林肯敏銳地認識到沙俄將成為其對抗英法的主要盟友。俄國為了對抗英法,也決定派兩支艦隊訪問美國,這無疑是給正在威脅美國的英法一個警告,使之不敢輕舉妄動。林肯這一恰當的外交手段排除了英法干涉的威脅,有效地對抗了面臨的主要敵人,從而為北方的勝利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四)發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擴大國際影響。林肯深知黑人奴隸對戰爭的作用及廢除奴隸制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的重要性。廢除奴隸制不僅有助于北方政府的軍事行動,而且有利于在國際上尋求到政治援助。事實證明,《宣言》的發表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甚至在主要敵對國英國,群眾支持《宣言》的熱潮也非常高漲。他們給林肯總統發去賀信,認為廢奴之舉“使得歐洲的整個民主輿論都對聯邦表示同情”。正是在這種強大輿論的壓力下,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不得不放棄干涉美國內戰的計劃,北方政府則由此獲得緩沖時機,并最大限度地爭取到了國際正義力量的援助。
時間 名稱
1838年1月 “我們的政治制度永世長存”演說
1854年10月16日 關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發表的演說
1858年 “開裂的房子”演說
1859年 在紐約市庫珀學院的演說
1861年3月4日 第一次就職演說
1863年11月19日 葛底斯堡演說
1865年3月4日 第二次就職演說
時任作戰部長埃德溫·M·斯坦頓:這里躺著世界上最完美的領袖。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林肯總統由于具有“獨特的精神力量和偉大的人格”,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傳奇人物 ,他的地位相當于音樂中的貝多芬,詩歌中的但丁,繪畫中的拉斐爾和人生哲學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當選為總統,也將無可爭辯地和現在一樣偉大,但是這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美國軍事家羅伯特·愛德華·李:肘林肯是我一生中最塢敬佩的人,盡管我們的政見不同。
美國廢奴運動領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他是他黨內強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閱歷豐富;因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說笑話不動聲色的模樣,他是西部最優秀的競選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