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于1956年11月,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陸皓東故居、楊殷故居等20多處文物點,建立了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的展示體系,主要有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業展示區和陸皓東、楊殷紀念展示區。紀念館在原有業務基礎上先后組建了“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逸仙圖書館”和“孫中山研究信息中心”。紀念館堅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在文物及其環境保護方面堅持“守舊”,保護翠亨村歷史風貌,搶救、保護歷史文化;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則堅持“創新”,以現代系統理論實施管理和開展業務,各項工作規范有序,持續進步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先后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包括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史跡陳列、孫中山的親屬與后裔陳列和其他與主題相關的臨時展覽以及該區域的文物遺跡和紀念雕塑。
利用翠亨村一部分舊民居展示童年孫中山的生活環境,包括復原的孫中山祖家、翠亨村民俗展覽以及翠亨村當年各層次的民居、民俗展示。
在孫中山曾經勞作過的耕地開辟的包括水稻種植區、作物種植區、禽畜飼養區、傳統生態農業的?;~塘區、現代農業試驗區、農具展覽等,展示孫中山家鄉的農耕文化。
包括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的重要追隨者,翠亨村中的楊殷故居、楊殷紀念展覽、陸皓東故居、陸皓東紀念展覽等。
利用翠亨村一部分舊民居展示本地列入國家和廣東省非遺保護目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包括翠亨村內的孫中山活動遺址;具有一定價值的歷史建筑;楊鶴齡紀念展覽;楊心如、楊日章、楊日韶、陳興漢等人的故居;楊兼善祠遺址等,館內的其他雕塑藝術品;公園內現有400多個植物品種的綠化園林;其他臨時展覽等。
孫中山故居博物館館藏孫中山文物19件,孫中山家族文物20件,孫中山革命追隨者文物20件,民俗文物9件,字畫文獻14件,孫中山郵票郵品14套。
每天9:00—17:30(17:00停止入場)
每年5月至9月周六日、全年法定節假日和黃金周,當天開放時間為9:00—18:00(17:30停止入場)。若5至9月的周六日當天為工作日,則開放時間為9:00—17:30(17:00停止入場)。
票價免費,但游客須在領票處排隊領票,領票時間為每天09:00-16:30。幼兒園和中小學生集體參觀接待時間為周一至周五,并須提前一天預約。
游客可乘坐中山公交12路、中山公交K16路、中山公交K26路、中山公交087路、中山公交089路到達孫中山故居站(楊殷故居)站下車;或在拱北海關停車場乘坐直達南朗汽車站的旅游大巴可抵達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也可以在廣珠城際鐵路抵達城軌南朗站后改乘中山公交12路、中山公交087路公共汽車抵達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祖屋舊址。
1883年,孫中山從檀香山帶回酸子樹樹種并栽種于此。
1892年,孫中山長兄孫眉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孫中山故居,落成后,祖屋舊址改作廚房,并挖了一口水井。
1913年,孫眉擴建后院,增辟廚房后,把祖屋舊址拆除。
1956年,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
1996年,孫中山紀念館進行重建。
1999年11月12日,孫中山紀念館落成并向觀眾開放。
紀念館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歷史環境”為主題開展學術研究,主要包括孫中山出生、成長的社會背景(包括嶺南文化、珠江三角洲民俗、華僑歷史)的研究;孫中山生平經歷的研究;孫中山的家庭、親屬與后裔的研究;孫中山與其同時代的(特別是香山籍)人物的研究;孫中山及其相關文物的研究;孫中山思想的研究以及相關的博物館業務和觀眾服務項目研究等。
近年來,紀念館圍繞業務研究主題,先后出版了一批學術科研成果,簡述如下:
1、編輯出版“孫中山著作叢書”(黃彥、蕭潤君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叢書計劃出版20種,目前已出版《三民主義》、《建國方略》、《革命方略》、《自傳及敘述革命經歷》、《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論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論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論民治與地方自治》、《論改組國民黨與召開一大》、《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著)、《論軍事及對軍人演講》、《論農民與工人》、等12種。
2、編輯出版“孫中山與翠亨歷史文化叢書”(蕭潤君總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該叢書目前已出版《孫眉年譜》、《李仙根日記?詩集》、《翠亨村》、《我所認識的孫逸仙》、《官辦自治:1929—1934年中山模范縣的訓政》、《宋慶齡研究叢稿》、《翠亨求學新論集》、《龍田學思瑣言——孫中山研究叢稿新編》、《姚觀順傳——孫中山先生衛士隊長的傳奇人生》、《孫中山研究綜目(1990——2015)》、《與時俱進的愛國者和革命家孫中山》、《孫中山祖籍與家世問題研究》等圖書。
孫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鎮翠亨村,坐東向西,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
主樓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設計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磚木結構三開間兩層樓房。與村中其他民居相比,具有中西合璧、坐東朝西、門多窗多回環聯通的特色。孫中山在澳門和廣州行醫期間,經?;剜l居住、讀書和行醫,在此撰寫《上李鴻章書》,并與陸皓東共商救國方略。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海外前后達16年之久。1912年5月,卸任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回鄉省親,在此小住3天?,F在主樓陳設復原孫中山先生1892—1895年經常在此居住時的景貌。
主樓前面庭院右側是孫中山祖居遺址,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出生于此。1913年后孫家把祖屋拆除,并在此挖了一口水井。前院的左側有一棵酸子樹,據說是孫中山先生1883年從檀香山帶回樹種親手栽種在此。
后院建有廚房、廁所及雜物間,是孫眉于1913年左右回鄉建造。
1986年10月18日,國務院公布孫中山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紀念館位于孫中山故居西北側,前身為孫中山故居陳列館,于1996年進行重建,1999年11月12日落成并向觀眾開放。該館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由陳列展覽廳、綜合報告廳、貴賓接待廳、庫房、業務辦公區等構成。該館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其對孫中山故居環境的影響,并且力求與翠亨村的整體環境相協調,是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內涵的完美結合,為觀眾營造了一個高雅的具有高度現代化水平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參觀空間,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孫中山紀念館。展館一樓展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布置了孫中山生平史跡陳列。該陳列學術性和普及性相結合,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孫中山的生平史跡、思想理論和他所領導的革命運動,歌頌了他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也適當反映了孫中山革命事業主要追隨者的情況。展館二樓展廳面積約500平方米,布置了孫中山的親屬與后裔陳列,反映了孫中山親屬與后裔的情況及他們對其革命事業的巨大支持、貢獻和犧牲。二樓還設有臨時展廳,面積約有400平方米,可根據不同要求布置各種展覽。
翠亨村位于中國廣東省中山市東南南朗鎮,原名蔡坑村,后因附近山林青翠,故改名翠亨村。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孫中山1866年誕生于此)。
西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脈,東臨珠江。名勝有孫中山故居、陳列館、辛亥革命紀念公園和中山紀念中學。2021年7月1日,翠亨古村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辛亥革命紀念公園占地約20畝、總投資3500萬元的主題公園,集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休閑游等特色元素于一體,建設風格體現了“中西合璧”。公園除了精心布置的各種花草樹木外,還有灰瓦青磚的中式長廊,圓拱形的西式亭子,也有相關的浮雕與石雕像,公園走道上全部鋪滿碎小的石頭,人工開挖的小渠流環繞整個公園中心草地。整個公園建設,參照了英國以及日本一些“皇家”和“皇室”的庭院特色布設,突出紀念與休閑相結合概念。
1986年,孫中山紀念館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孫中山故居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6年,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景區。
2016年12月,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入選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1年10月,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秋波古琴保護修復項目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