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寺為明朝院式建筑,山門建在一梯形臺階上,山門為單檐歇山式卷棚頂,粘土筒瓦,屋角發水戧,單椽,無斗拱,飾掛落。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屋角發嫩戧,無斗拱、柱廊。大雄寶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等名勝,均為鉆尖式屋頂,粘土筒瓦,嫩戧屋角,下設鵝頸椅,整座寺院軸線基本對稱。
大雄寶殿由天王殿繞過三只古雅樸拙的大香爐就到達了大雄寶殿,殿門上方懸掛的泥金大匾為趙樸初先生題寫,而紅墻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則是弘一大師墨寶;殿內兩側是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正中則供奉著明教寺的鎮寺之寶——五尊由北京請回的佛像。大殿左側是清道光年間鑄造的大鐘,鐘聲悠揚清遠,撞擊時聲音可傳遍老城。大殿東面是臥佛殿,后面是地藏殿,東南角為花園,花園內有屋上井和聽松閣兩處古跡。
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臺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傳該井乃是當年魏軍為汲水所鑿。在西晉時得到整修,井欄周圍現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可見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歷史。井口石欄拙樸古老,尤其是井欄口遺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繩溝。
明教寺教弩臺上并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后,清風襲來,松濤陣陣。為了紀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閣,從此,“教弩松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著名景點,聽松閣也由此得名。
乘合肥公交2、15、48、106、136、137、143、155路等公交車在逍遙津站下車后步行可達;或從李鴻章故居向東步行10分鐘可達。
合肥地鐵1號線 大東門站
合肥地鐵2號線 大東門站
三國時期,曹操在今明教寺原址修建點將臺。
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年),明教寺初建。
隋末,明教寺毀于兵變。
唐朝大歷年間,在廢墟中挖得鐵佛一尊,高丈八,廬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詔令重建,定名明教院。
明朝以后改稱明教寺,沿用至今。
清咸豐三年(1853年)復毀于戰火,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于天國失敗后,隱于肥西紫蓬山西廬寺,取法號通圓。明教寺是西廬寺的下院。
光緒十一年(1886年),通圓重修大雄寶殿等建筑。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明教寺院部分建筑被日軍飛機炸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派進駐明教寺,成立新亞佛教會合肥支會。
1994年后,合肥政府有關部門多次撥款修繕明教寺。
1984年,明教寺由文物部門移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2013年,啟動明教寺維修和教弩臺加固的前期工作。
2015年,合肥市明教寺維修工程開工。
2016年10月,合肥明教寺經過封閉大修,再次迎客。
1989年6月11日,明教寺隆重舉行了佛像開光暨妙安方丈升座典禮。
1994年,明教寺舉行了“祈禱護國息災法會”。
1992年11月,明教寺又舉辦了“祝愿社會穩定、家庭祥和”為弘旨的佛七法會。
2014年10月,安徽合肥明教寺舉行皈依傳戒法會。
2016年2月,明教寺舉辦新春祈?;顒?。
明教寺作為安徽名寺,歷經千年,是罕見的明朝院式建筑群,見證了南朝至民國時期中國江淮佛教文化的發展變化。明教寺是西廬寺的下院,屬禪宗臨濟派,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