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成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秦朝時徐福在此東渡扶桑。紅色文化氛圍濃厚,是膠東革命根據地主要地區。仙道文化獨具特色,秦始皇三次巡登芝罘,漢武帝筑城北望蓬萊山,八仙過海傳說家喻戶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煙臺剪紙、長島漁號、海陽大秧歌、漁燈節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更多關于煙臺市的民俗文化,還請繼續瀏覽下文maigoo編輯從煙臺市的民俗、傳統戲劇、民間文學、曲藝、傳統音樂、技藝、美術、宗教信仰等方面整理的煙臺傳統文化大全。
煙臺市傳統的節日主要有:立春、春節、人日、漁燈節、元宵節、二月二、寒食、清明節、三月三、谷雨、浴佛節、端午節、過半年、六月六、夏至、入伏、七月七、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八節、辭灶、除夕等。但煙臺各地區在這些重大節日中卻又保留著各地獨特的習俗,且還保留著諸多宗教祭祀節日及豐富的民俗活動。此外隨著煙臺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煙臺市也新興了諸多特色節日活動,如漁燈節、三月三塔山會、煙臺國際葡萄酒節、國際沙雕藝術節等。
煙臺市的舊時的婚姻形式有掠奪婚、服役婚、買賣婚、交換婚、轉房婚、招養婚、搿伙婚、童養婚、指腹婚、娃娃親、冥婚、續婚、納妾等,近代以后多雙方自由戀愛,自愿結婚。煙臺市的舊時婚禮,一般有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娶親、拜天地、坐帳、喝喜酒、回門等程序。辛亥革命后個別有舉行"文明婚禮"的,近年則有實行集體婚禮,在實際生活中新舊禮儀交叉的情況較為普遍。
八仙傳說最早見于《太平廣記》,經民間流傳和歷代文人騷客的渲染,傳說內容不斷豐富。八仙過海傳說把獨具特色的“仙文化”與濃厚的世俗人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膾炙人口的山海傳奇,它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深刻影響著廣大民眾。八位仙人分別是世俗社會不同階層的代表,八仙傳說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和地域風格,為民間文藝、工藝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號子只是自然的勞動呼號,以后逐漸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藝術形式。長島漁號可分為上網號、豎桅號、搖櫓號、掌篷號、發財號(廷鲅號)等八個主要類型,此外還有拾錨號、拉船號等。所有漁號基本無唱詞,而以虛字為主,個別地方雖有唱詞,也反映不出完整的內容。長島漁號是當地漁民在長期海上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杰出民間藝術,它體現著黃渤海地區海洋文化的特性,具有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教音樂又稱“道場音樂”,是道教齋醮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它與道教一樣,都是發端于古代巫覡的祭祀歌舞。膠東全真道教音樂誕生于元朝,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樂曲表現方面,煙臺陽主廟道人朱相坤所傳留的由四種宮調連綴演奏的器樂曲,在傳統性、技術性以及數量、規范等方面最為完整。膠東全真道教音樂對膠東說唱音樂、文人音樂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在中國音樂史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余處鄉鎮,并輻射至周邊地區。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海陽大秧歌是海陽人民集體智慧和創造精神的體現,對于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卦鼓舞是山東省唯一歸屬于道教文化的廣場舞蹈,主要流傳于山東省棲霞與福山交界的廟后鎮一帶,現只有廟后鎮上林家村有傳人。八卦鼓舞以男女對舞形式演出,表演中步法、手勢、隊形都要求走八字,顯示出輕、飄、蹲、轉的特點。八卦鼓舞隊形變化較為簡單,常出現“八條街”、“雙龍吐須”、“單串花”、“圓”中見“轉”等樣式。八卦鼓舞是山東民間舞蹈的瑰寶,也是中國道教藝術的一朵奇葩。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膠東大鼓是流行于膠東半島上的一種鼓曲形式,大致可分為三路。按乾隆初年榮成、劉學義出現時推算,該曲種產生已有250年左右的歷史。膠東大鼓的伴奏樂器有鼓、板和三弦。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影響巨大。發掘、搶救和保護膠東大鼓,對煙臺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傳統拳術,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從螳螂拳的發源地萊陽有記載的螳螂拳史來講(《萊陽縣志》),萊陽螳螂拳在最初時(從王朗→俠盜→李秉霄→趙珠→梁學香)是不分什么流派的,就叫螳螂拳。螳螂門主要四大流派的螳螂拳: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具有突出特點的萊陽螳螂拳,在全國武術界具有重要地位,是半島地區文化沉淀的濃縮品。了解詳情>>
煙臺剪紙歷史悠久,在我國民間藝術中久負盛名。早在清代,剪紙即已在山東省煙臺各地的民間普遍流行。煙臺剪紙樣式繁多,主要包括單色剪紙、勾繪染色剪紙、拼色剪紙和襯色剪紙四種類型。傳統的單色剪紙多以紅紙剪制而成,紅而不艷,悅目耐看。煙臺剪紙呈現出樸素自然、隨意性強的特點,常善于利用諧音雙關等手法來表現吉祥喜慶的寓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是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可以為民俗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萊州草辮是流行于山東省萊州市的一種傳統編結手工藝,它最早起源于萊州沙河鎮一帶的農村,據說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萊州草辮的編織技藝有三根草掐法、五根草掐法和七根草掐法之分,掐法不同,花樣也隨之變化。但總的來說,各種掐法基本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而后再作壓、挑處理。幾根麥稈在草編藝人手里左右上下翻飛變化,迅即化作優美的藝術品,技法之精,堪稱一絕。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掖縣滑石雕刻是以滑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主要流傳于山東省萊州市掖縣地區?;|地柔軟細膩,色澤晶瑩似玉,適宜用作雕刻材料。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掖縣滑石雕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能刻制爐瓶、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鈕章、文具、器皿八大類兩千多種樣式的產品。掖縣滑石雕刻藝人善于根據石料的天然紋理和色澤進行創作,往往因材定型,因材施刀,其作品特別是“巧色”作品的花色千變萬化,美不勝收,一經上光打蠟處理,更顯精妙非凡。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招遠市是我國最大的黃金采冶基地,境內黃金礦脈遍布。2002年1月,招遠被命名為“中國金都”。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采用鐵錘、石臼、石磨、石碾、溜槽、簸箕、陶尊(或坩堝)等為工具,整個生產流程包括破碎、磨礦、拉溜和熔煉等工序,全部以手工操作。這一古老的采冶技藝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的重力選礦法,至今仍被采用。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不僅可借鑒指導當今的黃金生產,它本身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招遠的傳統產業。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對原料、水質、氣候和環境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分推粉、漏粉和晾曬三個主要生產流程,由十幾道工序組成。招遠“龍口粉絲”享譽中外,這一美食佳肴的手工生產過程是不凡的,它的工序環環相扣,無縫銜接,粉匠們往來穿梭,配合嚴密,容不得絲毫馬虎。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透著招遠人的淳樸實在和聰明智慧,折射出團結協作、合作共贏的時代精神。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縣“柳條膏”(原名“珠珀萬應膏”、“黃藥膏”,為了通俗易記,取配方中“柳條”二字,定名“柳條膏”,因為柳條膏的產地在黃縣,外地人又稱這種膏藥為“黃縣柳條膏”)。傳統的柳條膏制作,要經過備料、炸藥、過濾、靠油、下丹、回鍋、浸泡、抻拔、包裝等九道工序。主要治療褥瘡、痤瘡、燒傷、燙傷,毛囊炎等。黃縣柳條膏是幾代醫學人在秉承流傳的基礎,在醫學理論指導下,經過反復實驗,即生產的黃縣唯一的傳統藥品,對研究龍口近代醫學發展史及醫學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煙臺市古建筑,多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坐落在芝罘島的陽主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奉祀八主的廟宇之一,史載秦始皇3次登芝罘島,在此禮祠陽主。金、元時代,道教全真派相繼在昆崳山建煙霞洞,在掖縣建寒同山石窟等道觀。明、清兩代建的樓堂、祠廟、閣、會館、莊園、軍壘等,均各具特色。煙臺市古代和近代典型建筑特點突出,其中一些歷經滄桑,今已不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大致可分為景觀類建筑,有蓬萊閣、環翠樓;軍事類建筑,有蓬萊水城、北洋海軍提督署;紀念類建筑,有戚家牌坊;供奉類建筑,有玉皇廟、福建會館;民居類建筑,有牟氏莊園。
在現代建筑方面,煙臺也有著一些獨特的建筑,如煙臺國際會展中心和煙臺體育中心等,這些建筑體現了煙臺作為現代海濱城市的特色和風格。此外,煙臺還有許多海洋主題的建筑,如煙臺海底世界和海洋公園等,這些建筑也展現了煙臺海洋文化的獨特魅力??傮w來說,煙臺的建筑風格也非常多樣化,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海洋主題相結合,呈現出獨特的魅力。
清代及民國時期,境內山區農村多系草屋面房,一般為石木結構;平原區的小青瓦面房,多為磚木結構;草屋面房,多為石土木結構;沿海地區房屋,石木、磚木結構皆有。城鄉公共建筑一般是小青瓦或琉璃瓦屋面,多系磚木結構或磚石結構,其中廟宇、亭、閣多為木框架結構。煙臺開埠后,有水泥進口,煙臺、威海等地的教堂、別墅多為磚混結構。建國后,以鋼筋混凝土為骨干的各種建筑結構產生,建筑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煙臺是我國著名的濱海城市,海洋是煙臺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海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絕大多數的海洋資源類型,且數量眾多,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煙臺的文化歷史本質上是一部海洋文明進化史。從中國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地,到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再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煙臺市先是因港口貿易而興,再作為通商口岸推動工業經濟創新發展,最終立足于工業從海上貿易口岸再出發,推動中國經濟全球化。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港灣、島嶼,提供了豐富的魚鹽資源。地理環境、經濟類型的不同使得煙臺市孕育出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煙臺是東方神仙神話的發源地,從“登州海市”、“三神山”傳說、徐福東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創立和興盛、八仙過海的傳說,神仙文化長盛不衰,并對山東半島乃至整個齊魯大地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成為中華神仙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昆崳山作為“堯命曦仲賓日處”,作為秦皇漢武東巡求仙的故地,作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是一座道教名山、文化名山、歷史名山,還是膠東的革命搖籃。作為“海上仙山之祖”“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的昆崳山,古往今來,無以計數的僧家道眾和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或傳經布道,或吟詩賦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昆崳文化”。
膠東,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中,以煙臺為主體的膠東地區,是山東紅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紅色革命最早的區域之一。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煙臺就建立了膠東第一個黨支部,成立了膠東第一個縣委??谷諔馉帟r期,煙臺誕生了山東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了膠東第一個根據地,打響了膠東抗戰第一槍。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膠東革命精神激勵著煙臺兒女不斷創造光輝業績,續寫新的篇章。
好山好水釀好酒,煙臺產區滿足優質葡萄酒所需的陽光、沙礫、海洋“3S”法則,是中國唯一冬季不需埋土防寒的優質產區。煙臺是中國現代葡萄酒工業的發祥地,是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百年的產業根基,加上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區位優勢,使煙臺葡萄酒具備了最完善的鏈條,已成為中國葡萄酒效益最好、配套最全、產業最集聚的產區,始終引領著中國葡萄酒發展風向標,葡萄酒已成為世界認識煙臺、了解煙臺的靚麗名片。
煙臺市歷史上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源遠流長,在金、元時以昆崳山為中心,形成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道教活動達到鼎盛時期,對全國產生深遠影響。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傳入,唐代最為興盛,和日本、朝鮮佛教人士有著密切的交往。伊斯蘭教隨回族的遷入而傳入。煙臺辟為通商口岸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的布道者相繼來到煙臺市。如今,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在煙臺市并存。
漁燈節是山東省煙臺市沿海漁民特有的一個傳統民俗節日,它流傳于煙臺地區的山后初家、蘆洋、八角等十幾個漁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農歷正月十三、十四午后,煙臺沿海漁民從各自家中出發,抬著祭品,高舉彩旗,一路燃放鞭炮,先到龍王廟或海神娘娘廟送燈、祭神,再到漁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邊放燈。漁燈節是膠東沿海地帶漁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漁家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漸漸融入漁民生活,成為膠東漁民習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蓬萊閣廟會發展已有百余年歷史,一年一度的廟會已經發展成為山東省蓬萊市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盛會。正月十六的蓬萊閣廟會是蓬萊市的中國傳統民俗集會活動,每年都有來自周邊近萬名群眾前來燒香拜佛,觀光游玩。廟會當天,八鄉百姓,外埠商賈,云集一處,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貨篷攤點,隨地而設,百貨奇物,應有盡有,吆喝聲此起彼落,買者賣者各有姿態。
膠東花餑餑,也叫“花饃”、“面塑”或者“捏面花”。它是膠東地區特有的一種用面粉捏成的具有鮮明民俗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每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人們都要蒸制花餑餑進行慶典。這些用面做的 “果實花樣” 既好吃,又好看,還蘊含著求吉納福的祝愿,深受人們的喜愛。
煙臺毓璜頂得名于山頂的玉皇廟,是煙臺地區“多元化文化”的發祥地。煙臺毓璜頂廟會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起初也是因緣于玉皇廟的宗教活動和民間信仰活動。據記載:那時“每遇災旱患,登頂祈禱,無不靈驗,故風順雨調,民安物阜?!庇纱诵纬擅磕暾鲁蹙诺膹R會活動。如今,廟會當天的活動主要包括非遺項目展演、民俗文藝演出、傳統手工藝展示、各地特色小吃、商品銷售經營以及其他豐富多彩的文化主題活動。
海陽的“祭?!逼鹪从诿鞒?,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主要流傳在沿海一帶的桃源、大辛家、麻姑島等80多個漁村。在膠東沿海地區,相傳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是海龍王的生日,有的地方風俗也稱為海神娘娘的生日。在海陽,每年正月十三都有祭海的風俗。每到這一天,漁民們都用擺祭品、放鞭炮、扭秧歌等形式,祈盼一年風調雨順、出海平安、魚蝦滿艙。海陽“祭?!被顒邮菨O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即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也充分表達了漁民對大自然既敬畏又依賴的樸素情感,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